很多人對於退休金是否足夠都會焦慮,在書局或網路上,投資理財的書真的很多,以一個過來人的角度來看,勞退這部分也是蠻重要的,除了自己操作的投資,如果到了退休年齡,有累積到一筆還算不錯的勞退當成保底,無論是心理或實際生活面都會更踏實。
退休金的三大來源
退休金的準備大致上可分成三個來源 : 政府 ( 勞保 )、企業 ( 勞退 )、個人 ( 勞退自提 & 儲蓄投資 )。勞保是一種國家辦的社會保險,勞工繳出去的全部勞保費遠低於我們可以請領的總金額,若選擇月領,可以一直領到勞工本人身故為止,但由於邁入超高齡社會以及少子化,有破產的風險,各種考量下,我在去年9月退休時已一次請領勞保給付,自己做投資規劃。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是在退休年齡60或65歲時選擇月領,至少是一個基本保障,但先決條件就是勞保不能破產。
勞退 ( 勞工退休金 ) 和勞保 ( 勞工保險 ) 完全不同,是雇主為員工提撥的退休金,並存在勞工個人專戶中,和勞保那種大鍋飯的概念不一樣,雇主必須每個月提撥員工薪水的6% 到勞工個人專戶,是我們服務的企業在幫我們存退休金,薪水越高提撥的就越多,帳戶屬於勞工自己,沒有破產的問題,在60歲之前都不能提領,累積的金額政府會代為操作,因此勞退金會越滾越大。
最後一大部分,就是勞工自己準備的退休金,包含 : 勞退自提 & 儲蓄投資。雇主幫勞工存的「勞退」是勞基法對企業的強制性,但「勞退自提」是勞工自己可以決定要不要自提
( 上限也是薪水的6% ),這是一種自己對未來的儲蓄,若有自提到上限
6%,等於是每個月薪水的12% ( 企業提撥 + 自提 ) 都存入了勞退專戶,然後透過政府的操盤將它養大,最快到60歲才能一次領或每季領取。
自提的優缺點
勞退要不要自提各有優缺點,每個人狀況和個性不同,是優點還是缺點其實沒有絕對。
- 優點 : 強迫儲蓄、政府代操、節稅
- 缺點 : 每月可運用資金變少、政府代操績效可能不如自己操盤、至少要等到60歲才能提領
目前全體勞工的自提比例偏低 ( 沒超過20% ),主要是2個原因 : 可以支配的錢會變少 ( 換句話說
: 生吃都不夠了,還拿去曬乾 ? )、自己操盤的績效會更好 ?
我直到退休前2年才開始自提6%,之前一直沒有自提是認為自己操盤績效會更好,如果時光能倒流,我會早一點自提。
我的所得稅率已經在 20% 好幾年,雖然知道可以節稅,但沒花時間去了解,後來才覺察到自提的部分不會被認列收入,所以自提的金額不用繳稅,另一方面自提後才感受到,雖然一開始會覺得可以運用的錢變少,但慢慢會習慣,無形中存下的退休金就變多了。所以說 : 每月可運用資金變少 = 強迫儲蓄 = 至少要等到60歲才能提領,很多人錢留不住,總是有很多「必要」或「想要」的開銷,自提6%,就能把一些錢穩穩鎖住到60歲以後。
針對「自己操盤的績效會更好」,這個想法若要成立,我覺得必須建立在兩個基礎下 : 投入指數型 ETF + 真的有定期投入。指數型 ETF 的績效 ( 例如 : 0050
) 大家有目共睹,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長期堅持 20~30年都不去動它,同時確定會定期投入原本要自提的部分不能間斷 ( 原本要自提的錢不能因為各種原因被用掉 ),如果自認這兩項都做得到,長期累積下來,自己操作成效會大勝自提,時間拉越久越明顯,尤其是對於 5% 和 12% 稅率的人。
該如何分析是否要自提 ?
最近看到這篇報導,很清楚看出自提只適合高稅率的人,對於 5% 稅率的人,距離退休年數若拉到35年,不自提會多賺很多,但這只是「數學公式」僅供分析參考,有幾個人能做到35年連續投入大盤指數不間斷 ? 這35年都能有穩定的收入來投資嗎 ? 勞退報酬率 & 台股報酬率未來也會這麼好嗎 ? 我試著調整了報酬率、自提金額、距離退休年數,「不自提」和「自提」的差額在 5% 和12% 稅率還是很明顯,到了20% 差額就變小了。
* 檔案資料連結
要不要自提或要自提幾趴隨時可以調整,我覺得可以依據自己的個性、薪資水準、家庭狀況、理財能力… 機動調整,如果決定不自提,也要固定去紀錄分析自己投資的績效,確定是不是走在目標上,如果是自提,可以到勞保局e化服務系統用行動電話認證的方式,就能很清楚查到個人專戶裡全部的勞退累計和收益 ( 雇主提繳 & 個人提繳 ),每年3月都會入帳屬於你的前一年收益分紅,這個系統不難,用手機或電腦都很方便。
離開職場後不再有勞退提撥,若再去兼職還是可以持續累積
我算是相當自律的人,雖然好多年來沒有自提,也盡量做好投資的功課以及節省開銷,但一家四口總有很多支出,特別是一些教育、健康、醫療的花費想省也省不了,理論上沒有自提的話,就應該把同等的金額定期拿去做投資,這樣才能得出那些漂亮的數字,但實際上要做到並不容易,尤其對那些有家庭負擔的人來說難度更高,藉著自提這套系統,就能慢慢地在不知不覺中存下退休金,即使可運用金額變少,生活還是過得去。
我覺得目前勞退最大的缺點,就是不能自由選擇投資標的,如果能有幾個選項讓勞工自選搭配 ( 例如 : 指數型 ETF、大型金融股、大型科技股、政府代操… ) 應該整體績效會更好,也會有更多勞工願意加入自提,不過,目前的勞退績效嚴格來說也算及格,而且提撥金額只占薪水的 6~12%,真正有心有毅力做好未來規劃的人,還是能從薪水或獎金中再挪出一些比例自己做投資。
自從去年9月底離開職場後,勞退已經不再有每月的提撥,還在專戶內的金額仍會持續運作,今年3月看到幾十萬的收益入帳蠻開心的,雖然今年以來金融市場動盪,猜想明年的收益應該不會太好,但看到已累積到一筆不錯的金額在專戶裡,預估到了60歲以後,可以對基本生活費有些貢獻,相信到那時候,會感謝年輕時的自己,所積存下的這些退休金。
***************
留言
張貼留言